中國國產挖掘機行業進入“大躍進”時代
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瘋狂”時期。據統計,銷量超過5000臺的挖掘機制造企業共有11家,其中7家超萬臺,神鋼、三一、卡特彼勒更是首次進入銷量“萬臺俱樂部”。全年挖掘機累計銷售總量超過16.6萬臺,同比增長75.57%,銷量刷新了全球歷史紀錄。2010的火爆增長究竟是挖掘機的曇花一現抑或這只是其發展春天的開始我們的答案無疑是后者。
日趨回暖的全球經濟與良好的本土市場環境將繼續刺激需求。
2010年,全球工程機械銷售額為1310億美元,其中中國占31%即406.1億美元,一躍成為全球最大工程機械市場。隨著各國經濟刺激措施的出臺,經濟回暖及增長態勢已十分明朗。相關業內人士在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四屆二次理事會暨第九屆中國工程機械發展高層論壇中表示:在“十二五”的頭一兩年,我國工程機械出口將以2010年為基數保持恢復性增長,后幾年將呈現快速增長,到2015年,國際市場對工程機械的主機產品需求量將達約2000億美元。中國工程機械產品出口將達到200億美元左右,成為世界出口大國,隨著巴西、印度等新經濟體的崛起,全球挖掘機的需求量將再刷新高。從本土市場來看,在行業科技進步的推動下,我國機械工業一直保持了較好的發展勢頭,機械工業十年來年均增速23%以上, 2010年11月份我國挖掘機市場分析報告的各項統計數據將更加直觀的呈現我國挖掘機行業的良好市場環境和發展空間:
一是采購經理人指數(PMI),挖掘機行業是PMI數據統計中歸屬于專用設備制造業的建筑機械制造業中的一個分支,PMI指數與挖掘機行業高度相關。自09年03月份以來,我國經濟漸漸恢復,經濟形勢總體擴張,制造業PMI指數均高于50%,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常態下的穩定較快增長。11月挖掘機銷售14426臺,比去年同期增長了65.04%。二是消費者信心指數(ICS),作為預期消費趨向的一個先行指標,它與挖掘機市場銷量聯系密切。自09年末經濟好轉以來,我國消費者信心指數狀況良好,一直處在高于100的消費信心充足狀態中。消費者信心指數的上升,在一定程度上間接帶動了對挖掘機市場需求增長的預期。10年第四季度的信心指數有所放緩,但仍在100以上,需求依然強勁。三是市場購買力狀況,貨幣供應量中的M1(狹義貨幣供應量)、M2(廣義貨幣供應量)、M0(市場貨幣流通量)是反映經濟中市場購買力的三個主要指標。從當前趨勢的情況看,近期的M2增速相對平穩在20%。將與M0、M1表現一致,這說明經濟狀況的恢復與穩定已是大勢所趨。在此形勢下,工程機械的銷量會跟著水漲船高。四是國家信貸水平,國家信貸是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各項基建和工程項目的重要資金支持,而工程機械行業是典型的投資拉動型行業,因此,信貸水平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挖掘機市場未來的發展潛力狀況。2010年累計新增貸款74517億元,國內貸款增長24.8%。根據國家的“十二五”規劃,會對高端制造業予以大量的資金支持,我國新增人民幣貸款仍將保持較大保有量,這對于挖掘機市場的發展是非常有幫助的。五是挖掘機下游市場情況,在2010年,國家對電力、石油開采、鐵路運輸等基建和采掘業的投資累計達18207億,挖掘機的增幅與固定資產投資增幅趨勢一致。未來1000萬套保障房和4萬億水利盛宴,無疑將拉動新一輪的對挖掘機需求高潮。 未來1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將迎來黃金增長期。隨著國家開始向高端裝備制造業快速布局,各項扶持政策陸續出臺,業界普遍看好這一領域2011年的投資機會。從國內以及世界市場樂觀表現可預見挖掘機市場第二春的到來已指日可待。
國家的經濟發展導向以及有力的政策支持將充分拉動內需。
我國挖掘機市場在2010出現的井噴態勢主要受益于政府主導的積極拉動國內投資的行為和國內經濟穩定發展的因素。在國家宏觀經濟調控和房地產政策調控下,雖然工程機械行業的增長速度會有所回落,但增長態勢仍會平穩上升。“十二五”規劃中,國家對高端制造業的政策傾斜依舊不會改變,挖掘機則將會成為工程機械行業發展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長點。首先,2010國家的“4萬億”投資依舊在發揮影響,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信息化等一系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以及轉內需戰略的深化,大批的區域經濟振興工程項目仍在繼續開展。基礎建設的持續升溫使得挖掘機市場依舊火熱,2011年1月可觀的銷售業績即是有力的說明。根據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www.6300.net)數據統計,2011年1月,中國主要挖掘機制造商銷量超10000臺,延續去年高增長,出口增幅接近翻倍,一反歷史上1月份為銷售淡月的市場表現。其次近期國家1000萬套保障房的大規模建設以及國家將在未來10年投入4萬億元用于水利設施建設,更為挖掘機市場的繁榮注入了強勁的動力。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預測,2011年中國挖掘機市場銷量將達到19萬臺,同比增長15%左右。樂觀的市場環境將進一步刺激企業在挖掘機產能方面的投入。以本土企業為例,2011年三一重工預計挖掘機產能將達到3萬臺,同比增長150%;徐工、柳工挖掘機產能亦將超過1萬臺;廈工、玉柴年產超萬臺和年產5000臺中大型挖掘機生產線項目已在積極籌備和建設當中;熔安重工、五糧液普什重機等行業新星在其全面投產后產能也會突破1萬臺。已在中國市場賺得盆滿缽滿的外資企業,面對一片大好的中國挖掘機市場前景,更會“全副武裝”,發起新一輪更強勁的攻勢,以期獲得更大的市場蛋糕。日立建機準備再投資5.2億人民幣,將合肥日立公司建成其在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機產銷基地;日本小松正醞釀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4-5年后將可以獨立在我國本土完成挖掘機等機械的研發設計;韓國斗山計劃2010年在中國年銷售額提高至32.4億美元,成為中國基礎設施產業領域的引領者;韓國現代重工正在常州開發區建造現代工業園,欲將其建成世界上最大的挖掘機生產基地;卡特彼勒拋出了“20億美元掘金計劃”;沃爾沃正在全面升級亞洲戰略……于此可見,世界經濟回暖的大趨勢以及中國快速的經濟社會發展,在帶來中國挖掘機市場“遍地開花”繁榮景象的同時,亦將形成行業激烈競爭的態勢。
基于上述分析,中國工程機械信息網行業資深分析師認為:中國挖掘機進入“大躍進”時代,2011甚至較長的一段時間內,中國工程機械市場將成為挖掘機盛裝舞步的大平臺。據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挖掘機銷量將達到16萬臺以上,同比增幅達60%左右。到2015年,以其預測的9000億元行業銷售額作為參考,忽略通貨膨脹、價格上漲等因素,我國挖掘機銷量將達到36萬臺左右。龐大的市場容量和樂觀的增長空間勢必引起各大工程機械企業的群雄逐鹿,外資實力品牌更是雄踞中國市場,紛紛搶占市場高地。相比國外企業的高歌猛進,國產挖掘機不得不說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的一根軟肋,也是一個長盛不衰爭議的話題。直到2000年,中國的挖掘機才真正發展起來,全國一年消費已達10000臺。2010年,以三一為代表的中國本土挖掘機的迅猛增長惹人注目。此番面對更大的機遇與挑戰,本土品牌能否實現新一輪的崛起,爭得應有的市場蛋糕?其關鍵在于以下三點:
一、注重關鍵零部件研發,加快產品技術升級。關鍵零部件依托進口,是我國工程機械企業發展過程中普遍遭遇的尷尬。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秘書長李宏寶認為,國內挖掘機企業的發展已被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制造問題所嚴重掣肘。2010年前3季度統計數據顯示,外資品牌幾乎占據80%的國內挖掘機市場。如果本土配套件問題不能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國產挖掘機品牌的崛起舉步維艱,并且在面對未來挖掘機發展進入成熟期后可能出現的產能過剩、結構調整等不利形勢時,處于弱勢的競爭地位,喪失已有的市場份額。要鞏固和擴展根據地,最基礎也是最長效的辦法是加大對產品研發的資金投入,構建一流素質的技術隊伍,提高產品智能化、自動化、信息化、環保化水平,逐步對現有機型進行升級換代,日益縮小與歐美產品品質間的差距,擺脫外資品牌的約束。
二、加強品牌建設,提升服務水平。針對現有不足,國內多家企業積極謀求提升品牌競爭力的方法以獲取更大的客戶群體,例如三一重機在2月份推出了立足于客戶服務的“第一品牌”戰略,其目的在于借助簡單、快速、有效、權威品牌符號傳播,通過“123”卓越服務,將企業形象和產品植入消費者觀念意識中,為三一重機帶來直接而長久的經營效益。在企業競爭內容日漸多樣化的今天,全球制造業正在從“生產型制造”向“服務型制造”轉變,營銷理念亦從簡單的產品銷售發展到品牌營銷。品質與服務是構建品牌的兩大基本要素,以品質贏得信譽,以服務獲取忠誠,這兩者起到的助推力將是巨大的。不可否認的,實際品牌建設是一項艱巨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之功,但這又是企業必須去做的。特別是由于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消費者從眾購買的特點很突出,品牌起到的作用不僅僅是企業代言,同時更是客戶進行決策的砝碼,構建品牌競爭力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三、發揮本土優勢,尋求戰略聯盟。本土優勢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國家對民族品牌的支持和政策傾向,如全球經濟低迷的2009年,我國挖掘機出口量僅為1586臺,同比下降72.8%,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國家的“4萬億”投資重振中國市場;二是本土企業對消費群體熟悉度較高,能比較及時地根據市場變化做出相應的策略調整。隨著市場開放程度的加深和信息流通速度的加快,本土優勢也在逐步的縮小。而且從市場占有率來看,國產挖掘機的競爭力還不足以撼動由外資品牌占據“市場大蛋糕”的競爭格局,國產挖掘機企業可以說是在夾縫中生存。在這一嚴峻形勢下,國內的實力型工程機械企業之間以及企業與代理商之間如能加強共享合作,達成一定形式戰略聯盟,這對合理規避市場風險,保證本土品牌的市場占有率以及拓寬未來國產挖掘機市場都是大有裨益的。同時,共同推動國產品牌的日趨強大也是民族企業應有的一份社會責任。